学术科普
变应性血管炎
变应性血管炎又称皮肤小血管血管炎、皮肤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主要引起皮肤小血管、特别是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病变的坏死性血管炎,女性多见,属于皮肤血管性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为丘疹、可触及的紫癜、荨麻疹、溃疡等,多发于下肢。患者自觉疼痛或瘙痒(见图1),可伴有发热、乏力、关节痛等全身症状。
Gougerot于年以丘疹、斑疹、瘀点三联征为名首次报道本病,描述其主要表现为皮肤损害,即皮疹、丘疹(见图2)、溃疡、渗出、坏死,伴肿痛、瘙痒。
变应性血管炎根据其发展过程可分为3期:急性期、好转期和稳定期。在急性期,突发双下肢对称性的紫红色结节,触之碍手,皮肤紧绷,烧灼疼痛,可伴发热、关节疼痛,热*之邪郁于血分,脉络损伤。在好转期,热*渐退,邪伏血分,双胫部、足背部结节大部分消退,剩余暗红结节,质硬,无发热、头痛、关节疼痛。在稳定期,结节基本消退,可见瘀斑、白色萎缩,溃疡周围无红肿,但经久不愈,伴有消瘦、发力症状,气虚淤结。也有专家根据变应性血管炎的临床特点,将其分为急性期、缓解期及恢复期3期,以此进行辨证治疗。其中,急性期以温热互结症为主,邪*犯逆,属实症;缓解期湿热未除,日久成瘀,且正气受损,即邪退生新,正虚留瘀于脉络,以虚实夹杂症为主;恢复期因迁延日久损伤正气,脾气渐虚,中焦失运,或后期恣食辛辣、肥腻等,而至湿滞中焦、经脉瘀阻,证型以脾虚湿滞为主,属本虚标实之证。
变应性血管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发于青壮年,男女之比为1.3:1。发病前1年有呼吸道病史者占56%,药物反应者占38%,中耳感染者占31%,高血压者占25%。
该病最常见的初发症状好发于下肢,散在分布。有时发生在大腿、臀、躯干和上肢等身体任何部位,以小腿和足背等身体肢体偏下部位最多,常对称分布。皮疹呈多形性,如斑丘疹、丘疹、紫癜、瘀斑、结节、溃疡等。瘀斑由于血管壁的炎症细胞浸润和渗出,因此必有损害。若开始为红斑,亦会迅速发展成风团样,甚至伴有出血现象。在炎症反应严重时,可以发生水疱和血疱。中性粒细胞外渗至周围组织时,还可以出现脓疱。可以有大小不等的皮下结节。若因内皮细胞肿胀、管腔狭窄,则产生组织坏死和溃疡,愈后留下萎缩性瘢痕。急性发作时,损害成批出现,分布广泛,伴小腿下部水肿,病情较重;慢性发作者,损害不定期反复发作,持续多年,并以丘疹、结节和坏死溃疡损害为主,偶发网状青斑。皮疹吸收后遗留色素沉着,或有萎缩性瘢痕,自觉瘙痒或烧灼感,少数有疼痛感。
治疗方式有临床辨证论治、静脉滴注疗法、针刺疗法、外治疗法及其他疗法。临床辨证论治可根据湿热下注型、血瘀湿阻型及气血两虚型分别治疗。患病初期,皮损为红色斑丘疹、丘疹、紫癜、瘀斑,以清热利湿、凉血化瘀为主;患病进入慢性期,皮损表现为紫癜,上有粟疹或血疱,以化瘀利湿、解*散结为主;患病的皮损出现慢性溃疡,肉芽不新鲜,生长缓慢,则以补气养血、解*生肌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