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医疗机构的工作秩序变得不同以往。医院在落实国家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努力为那些亟需救治的非新冠肺炎患者提供医疗帮助。在全科医学科(普通内科)病房轮转的年轻内科住院医师们,用心记录了这期间他们与患者之间最难忘的故事。“病人有需要,协和必回应。”“普通内科,并不普通。”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疫情带给他们的是更快的成长,以及对协和精神更深刻的领悟。
患者的生命安危,永远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事。
——赵琳
在疫情期间,全科医学科(普通内科)门诊来了一位特殊的患者,提到她,科里所有人都会唏嘘。她是一个有20多年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的老病人,当年疾病多次反复,激素冲击、静脉免疫球蛋白、免疫抑制剂大量应用,甚至用了大剂量生物制剂,溶血性贫血仍无法控制,血红蛋白多次掉到30g/L,经过全科人坚持不懈的努力,病情终于在近几年得以稳定,她也过上了较为正常的生活。
然而,在年底她就注意到了种种不适,但因疫情影响所带来的不便,她将随诊时间一拖再拖。到了年初,乏力、腹胀进行性加重,她才不得不来到门诊,这时候发现,她的血小板已经下降到了10×/L以下,不足正常下限的十分之一;同时伴有严重的贫血、肾功能损伤、大量腹水,血压难以控制。系统性红斑狼疮再次复发,而且来势汹汹!如果她再不开始治疗,恐有生命危险。而这时疫情仍在持续,如何在收治病人的同时保证住院患者的安全?
为此,全科反复讨论,研究制定病房新入院患者流程方案,与医务处院感办沟通,在门诊对患者的流行病学史进行详细评估,同时进行了新冠病*筛查。入住病房时,病房护士与医生再次行流行病学史核查,将平时的三人间用作单间,患者隔离14天,每日监测体温,尽量减少患者外出检查次数。
入院后经过全面检查,患者本次病情突然加重的原因逐渐浮出水面——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活动继发了血栓性微血管病。大量小血栓在患者的毛细血管内形成,引起血小板消耗,红细胞破坏,并继发肾功能损伤。
病房与时间赛跑,在最短时间内为患者进行了包括糖皮质激素冲击、人免疫球蛋白输注等在内的一系列积极治疗措施;同时在血源极其紧张的形势下,不断联系血库,为患者争取到血小板输注。经过两周的治疗与护理,患者的病情终于逐渐稳定,脱离了病危状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其他患者的需求同样要给予重视。病人有需要,协和必回应。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永远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事。
在任何时期,医务人员都要以解除患者病痛为己任。
——陆培培
一位66岁反复脑梗的患者,在疫情暴发后居家隔离期间,突然在3月初发作急性胆囊炎。出于对新冠肺炎的恐惧,医院就医,而是选择继续居家隔离,直至发医院开抗生素对症治疗。因胆囊炎发作,进食饮水相应减少,疼痛更是让他忘记服用预防脑梗发作的阿司匹林,再次发作急性脑梗死。看到患者病情如此严重,家人这才将他送至协和急诊治疗。
急性脑梗死治疗需要每天输液,但患者因病活动不便,每天往返急诊治疗有困难,同时也担心长期在急诊治疗会增加新冠肺炎感染风险,多次恳求急诊医生联系病房收入院治疗。科室了解到该患者的病情及困难后,医院相关部门协调病房如何收治病人,并制定了疫情期间收治病人流程,经过多部门共同协商后,最终该患者顺利入院。
患者及家属得知可以住院治疗这一消息后,激动得就像黑暗中看到一丝光亮、暗夜航行中看到一座灯塔,明显增强了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入院后患者病情迅速好转,治疗3天后便能自主下床活动。看到恢复如此迅速,患者及家属都非常感谢科室给予的帮助和关怀,作为管床医生的我更是感到无比自豪与开心。
在此次疫情期间,我目睹了该患者入院及诊治全过程,看到协和人为解除病人痛苦所做的不懈努力,更是深刻理解了作为医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时刻提醒自己在任何时期,医务人员都要以解除病人病痛为己任,真正做到用心守护患者健康!
负责到底,是我们作为医者能够给患者最好的交代。
——于晓晨
我主管的是一位和善、不愿麻烦别人的60岁阿姨,在春节假期前夕因为发热、水肿收入病房,全身影像学检查提示多发淋巴结肿大,因此一入院我们就锁定了主要的诊断方向——淋巴瘤,计划7天春节假期后做淋巴结活检明确诊断。
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活检变得遥遥无期。就在这段时间,阿姨出现严重的心衰、反复发作的快速型心房颤动,以及耐药菌肺部感染,她住院时尚能缓慢行走,现在已经虚弱到卧床不起。但阿姨一直乐观坚强,对我们十分信任和理解,积极配合治疗,每次看到我们都会微笑着说“辛苦了”“麻烦了”“谢谢你们”。
在反复的床旁沟通后,我们却逐渐发现,阿姨的微笑面具下掩藏着面对疾病的消极悲观。医院24小时陪护照料,孩子因特殊原因未在身边,而目前家庭经济状况十分拮据。说着说着,阿姨不禁哽咽起来。面对这样的情形,我与上级医生*程锦都感到心疼万分、焦急万分,希望尽快帮阿姨想到办法。
经过反复与皮肤科、基本外科、医务处沟通,病房创造条件为阿姨施行了创伤较小的床旁皮肤、肌肉活检,病理结果考虑血管炎。按照血管炎激素治疗后,阿姨的病情逐渐稳定,发热好转,淋巴结也明显缩小。但我们仍然坚信自己最初的判断,希望有机会完成淋巴结活检,给阿姨最好的治疗。
然而经过前一段时间的激素治疗,此时阿姨的淋巴结已几乎不可触及,活检面临失败的风险,阿姨心中开始犹疑。是选择规避风险,还是追求确认病情?在反复的解释和沟通后,阿姨再次选择了相信病房最初的判断,勇敢地躺上了手术台,而技艺高超的乳腺外科医生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取得了两粒宝贵的淋巴结。两周后,病理结果回报为罕见的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就这样,阿姨在入院60天时终于明确了诊断,转入血液内科继续后续治疗。
转科之时,阿姨对我们付出的努力一再表示感谢,其实我们何尝不该感谢她的信任和勇敢呢?对她而言,患上淋巴瘤是不幸的,但幸运的是,患者的信任和医生的坚持,最终共同促成了诊断的明确,以及治疗的推进。疫情期间,排除万难,对患者负责到底,是我们作为医者能够给患者最好的交代。
隔离了病*,但是我们和病人之间的爱从未隔离。
——王季诺
一名70岁老爷爷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在春节前2天因梗阻性*疸、壶腹部占位收入院。患者腹腔内的巨大占位压迫小肠,使得即使进食稀饭对他而言都成了奢望。进食困难使得患者在住院前短短1个月的时间内体重下降了20斤,伴随而来的是体力和精神的双重衰弱。
入院后经过对患者病史和辅助检查的仔细分析,考虑患者壶腹部恶性肿瘤可能性大。此时已临近春节假期,同时新冠病情也有愈演愈烈之势。病房快速反应,积极联系临床营养科、放射科、基本外科会诊,在短短2天时间完成了PICC置入、PTCD引流管及空肠营养管置入等操作及腹部影像学评估。经过一系列积极处理,患者腹部症状明显缓解,营养情况明显好转,体力一天天恢复。
由于疫情期间取消住院患者常规探视,医护人员对老爷爷采取了多种关心支持方式,鼓励他和家里人视频通话,多在病房活动,每日多去床边和他聊天,渐渐地他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对于疾病的焦虑也逐渐减轻。
经过两个月的漫长支持,随着疫情的好转,在包括基本外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手术室和医务处的共同协调下,在玉兰花盛放的初春,患者终于接受了手术治疗,目前已开始术后恢复。在手术前患者也如愿见到了家属,漫长分离的思念和对大手术的恐惧在亲人的团聚中得到了抚慰。疫情使得让他和家人短暂隔离,但是我们和病人之间的爱从未隔离。
心怀仁民爱物的思想,仁术仁心,善始善终。
——李宜瑶
春节假期前两周,我收了自己在全科医学科(普通内科)的第一例发热原因待查的病人。半年来患者下肢的水肿情况逐渐加重,并出现了难以解释的发热以及外周血异常增多的淋巴细胞。门诊医生看到她血常规的检验结果时急切地安排了住院事宜,入院后我们一致认为诊断首先需考虑血液系统疾病,很有可能不是良性的疾病。
与此同时,为了明确诊断的系列检查也在紧张进行,入院后我们第一时间完成了骨髓穿刺,在疫情前积极联系皮肤科活检,来除外或证实我们对原发病的判断。疫情期间,我们与时间拔河,积极与皮肤病理、血液内科实验室的老师沟通。
而患者自己,她自接到门诊电话的那一刻起,心就悬了起来,常常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住院期间还曾因为饮食入量过少发生了急性肾功能损伤。每次张冰清主治医师查房时,总能与她聊很久,我们常在床旁与她沟通我们的诊断考虑,但更多的还是安抚患者紧张不安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