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血管炎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比破案更离奇遏制病毒的竟然是150只猫咪
TUhjnbcbe - 2025/4/19 16:51:00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专家 http://hunan.ifeng.com/a/20170705/5797804_0.shtml

年5月,在南美玻利维亚北部一个叫圣瓦金的小镇,一场疾病全面爆发。自年发现这种疾病,4年来他们饱受折磨,这种疾病很神秘,逐渐蔓延,当地居民已从人锐减到人,这种未知的疾病让这个偏远小镇充满恐惧。有人认为这可能是一种斑疹伤寒,大家在家拼命做卫生,希望这样可以减少发病,但这一切都没有用。玻利维亚束手无策,向国际求助,美国派出了一个三人科学家小组,赶往疫区。

一、确定疾病

镇上都是垂死挣扎的病人,患者高烧不退,牙龈红肿出血,一触碰皮肤,都能让他们感到万分疼痛。医生不知道这是什么疾病,只能进行所谓的症状治疗,让患者感觉舒服些。

人们搞不清这种疾病怎样传播,会不会人传人,怎样才能有效控制。但眼前残酷的现实,让他们知道这种病很厉害,病死率高达30%。

就像追踪瘟疫的侦探,科学家到达以后,首先要确定这是不是已知的疾病。他们从患者采集了血液样本,与已知的病症进行对比。这些血液样本表明这种病症其实和斑疹伤寒没有任何关联。虽然两者都会导致发烧出疹子,但这种新的疾病能够引起出血。这是一种出血热,患者死于失血过多所造成的休克。这一病症是由病毒引起的,而且是一种不为人知的病毒,是全新的种类。

出血是这一疾病的重要特征

二、分离毒株

到底是什么病毒呢?科学家通过尸体解剖,从病死者的不同器官中取出组织样本,将组织样本磨碎,放进稀释溶液里,再把这份溶液注射到仓鼠的体内。仓鼠是科学家带来做实验的。要是有哪只仓鼠生病了,那么科学家就知道是病死者哪个组织的样本带有病毒。

通过这个办法,科学家终于取得了第一个突破。注射了死者脾脏组织的仓鼠开始死亡,科学家知道自己发现了病原体的踪迹了,从脾脏组织分离出了病毒。他们根据这个小镇附近一个河流的名字,将它命名为马秋波病毒,这种疾病也被称为玻利维亚出血热。

这种病毒可在患者体内移动,感染一个又一个细胞。患者受到感染后6~14天内出现发烧症状。大约7天左右,宽度只有一个细胞大小的毛细血管开始破裂,皮肤红肿,大量失血,进而造成患者死亡。病人唯一依靠的,就是自己的免疫系统能抵抗住病毒的侵害,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十大恐怖病毒之一的马秋波病毒

三、寻找来源

通常来说,一旦疫情爆发,病毒都需要寄生在动物宿主体内,通过这个储存宿主向人类传播,所以要想办法找出这个储存宿主。分离出毒株,就可以在动物身上寻找这种病毒了。

当地有大量的哺乳动物、鸟类和昆虫,工作量巨大,一开始工作没有什么结果。后来,科学家缩小了搜索范围,他们参考了世界各国出现的类似病症,比如韩国的出血热就和玻利维亚的这种疾病有很多相似症状。在朝鲜战争期间,成千上万名美国士兵染上了病毒,引发类似的出血热。专家怀疑是昆虫将啮齿动物身上的病毒传给了人类,现在只要搜索一种动物:啮齿动物。

终于有了突破。有一天,镇上的一个小男孩送来了一个当地最常见的暮鼠,科学家从这只身上提取到了病毒的样本。暮鼠就是病原体的储存宿主。

暮鼠

四、传播途径

为了搞清楚这种疾病是如何传播的,科学家一来到小镇子,就开始挨家挨户进行摸底清查,结果发现90%以上的病例都出现在镇子的南边,看上去像是某一户出现感染,然后又传染给附近的住户。通常这代表疾病是人与人之间横向传播的。

医院里的患者却不会把病传染给工作人员,或者来探视的亲友。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传染不可能是主要的,一定还有别的传播途径。

如果疾病不是由人际之间传染的,那么极有可能是由动物传播的。调查小组怀疑是昆虫将暮鼠身上的病毒带到了人类身上。他们认为螨虫的可能性最大,又收集了几千只螨虫,把他们的组织溶液注射到试验动物体内,可是一无所获,科学家还是没能找出所谓的病媒昆虫。

螨虫

五、控制疫情

病毒是在暮鼠身上找到的,可是还不能确定暮鼠就是病毒的最终来源。对疫病的传播方式也还没弄清楚,科学家在螨的身上也一无所获。但面对不断上升的病亡患者,控制疫情迫在眉睫,科学家小组唯一能做的就是捕杀暮鼠。

这种办法不知道是否有效,他们先在镇子的东半部摆放捕鼠器,进行局部实验。实验结果令人振奋,在小镇东部地区展开实验之后的半个月内,马秋波病毒的新增病例逐渐减少,这是他们第一次战胜这种可怕的疾病。

三位科学家在一个多月的调查中,还发现小镇上一直缺少控制暮鼠的某个动物。小镇上有很多狗、鸡,还有马,但没有猫,一只猫都没有。原来几年前这里展开了疟疾防控计划,四处喷洒DDT农药,杀灭传播疟疾的蚊虫,很可能无意中把镇上的猫也给杀死了。

人们试图消除一种疾病,反而助长了另一种疾病的滋生。科学家们又做了一个实验,发现马秋波病毒对猫完全没有影响。后来科学家小组找来了只猫,把它们带到了圣瓦金小镇。正如他们所希望的,这一计划大获成功,暮鼠数量得到了控制,患病人数则越来越少。到了年6月底,也就是调查小组抵达13个月之后,圣瓦金再没有出现新的患者。生活在恐怖中小镇居民,终于摆脱了病毒的迫害。

猫咪走上了“战疫”前线

至于病毒究竟是怎么传播的,科学家最后发现这些携带病毒的小暮鼠受到的是慢性感染,并且通过尿液将大量病毒散播到人类的生活环境中。暮鼠一天之内就能排出万个病毒。清扫屋子并不能减少发病,反而在打扫时,暮鼠尿液中的病毒分子随着灰尘扬起来,悬浮在空气中,接着被吸入人体内。保持房屋清洁并不能保护居民,反而有助于病毒的扩散。至此,一切都搞明白了。

马来穿山甲(Manisjavanica),极危

世界上有八种穿山甲,生活在东南亚的马来穿山甲是其中最危在旦夕的一种。一只穿山甲身上具有多达枚鳞片,而在民间医学中,穿山甲的鳞片被误认为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无独有偶,人类史上,众多疫病跟野生动物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眼下的新冠病毒科学家们推测,可能是来源于穿山甲。而SARS的宿主一开始以为是果子狸,后来发现真正的源头是蝙蝠。至于蝙蝠是如何感染了果子狸,人们推测,可能是蝙蝠啃食的一些水果上,残留了病毒,这些水果没有吃完,果子狸食用后,被传染。接着人类食用果子狸,导致SARS病毒传给了人类。埃博拉病毒也是来源于蝙蝠,蝙蝠将病毒传给了猴子,而人类又食用猴子,导致埃博拉病毒传给了人类。

很多野生动物由于猎捕、贩卖、栖息地丧失、人类开发的争夺等原因,已经变成濒危的珍稀动物。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关系,本来是共生的。但人类对它们的侵害,使得野生动物携带的病毒通过食物链等方式,传染给了人类,给人类的公共卫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保护野生动物是真切地具有实际意义,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山魈(Mandrillussphinx),易危

山魈是世界上最大的猴子,它们脸上红蓝色的皮肤以及鲜艳的臀部都极具辨识度。在它们的故乡——非洲的赤道地区,山魈的肉被人们当作美食,相应的捕猎活动令它们的数目逐年减少。

为了记录这些濒危野生动物,国家地理和乔尔·萨托发起了“影像方舟”项目,要记录下生活在世界各地动物园和野生动物保护区的每一个物种,跨越全球40多个国家,包含种动物,对有些物种来说,这是它们首次也是最后的影像。

《珍稀动物全书:美国国家地理“影像方舟”》精选代表性的种动物,涵盖了哺乳、灵长、爬行、两栖、昆虫、鱼类、鸟类等各个门类,配有绝美影像照片,介绍了它们的体形、习性、生存状态、保育等情况。其中包括无比珍贵的最后个体,还有中国的珍稀动物。

全书12开大幅面,硬精装,典雅设计!由雅昌承印,内文页,厚实有料。采用开高档铜版纸,全彩印刷。全程使用环保油墨,无异味,不伤眼,高度还原动物细腻色彩与维妙神态,是关于野生动物不可多得的珍藏之选。

1
查看完整版本: 比破案更离奇遏制病毒的竟然是150只猫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