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宋朝的曾几在《大暑》中说:“炎蒸乃如许”,意为炎热至极。地球表面的热量从立夏开始酝酿,经历仲夏,此时达到顶峰。现在自然界中,雨热同期,暑热夹湿的现象更明显了。湿邪阻碍气机,影响脾升和胃降,脾胃功能出现障碍,人的食欲下降。处于酷热大暑,我们该如何养生呢?
养心疏肝,注意宣泄
按照中医理论,季节和五行五脏对应。夏季属火,对应的脏腑为心,所以“养心”是夏季养生关键点。首先要让心静下来,清心寡欲、闭目养神有利于“心”的养护。听悠扬的音乐、看优美的图画,或钓鱼、打太极等缓慢运动,有利于调节精神。大暑高温酷热,人们易动肝火,常会心烦意乱、无精打采,被称为“情绪中暑”。“情绪中暑”对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可能会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
适量运动,劳逸结合
大暑时节容易中暑,闷热天气少出门、少活动。即使出门也不能长时间暴露在日晒环境中。晴天的清晨、傍晚比较适合强度不大的户外运动。三伏天运动注意把握好度,可以练练站桩,打打太极,做做瑜伽,游游泳。雨天不宜户外运动,空调不能贪凉,避免湿气侵扰。年长体弱者要避免加班和熬夜,减少体力消耗。
清泄心火,消暑有节
健脾祛湿的食物中,莲子属于甘淡之品,健脾利湿;莲子芯,清泄心火,养神安眠。莲子、薏米、绿豆、鲜荷叶、小米可一起煲粥。如已遭受湿热之邪,可试一试“三仁汤”。杏仁苦辛,宣利上焦肺气,气化则湿化。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调中。生薏仁甘淡,渗利下焦湿热,健脾。三仁合用,能宣上、畅中、渗下而具清利湿热,宣畅三焦气机之功。
清热饮食,谨防中暑
大暑多地40℃高温,防暑不容忽视。一旦出现乏力、头昏、心悸、胸闷、大量出汗、四肢麻木等症状,多为中暑先兆,应立即至通风处休息,喝些淡盐开水、绿豆汤、酸梅汤。适当吃茄子、冬瓜、丝瓜、西瓜、桃子等时令蔬果。金银花、金莲花、百合花一起泡茶喝,可清热解毒。家中常备十滴水、藿香正气丸、六一散等防暑药。
大暑避湿,讲究卫生
大暑前后温度达到一年中顶峰,闷热程度也达到顶峰。人易受湿热邪毒侵袭,常出现胃口不好、大便黏腻、腹泻呕吐、口舌生疮等症状。此时养生要注意“避湿”。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数饮食油腻,缺乏运动。所以一定要适当锻炼,使身体时常出出汗,促进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还要避开生冷食物,不要睡凉地板,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带走湿气。
专家介绍
李亚明主任医师、博导
擅长:心脑血管和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记忆力减退痴呆、失眠、焦虑、肝病、哮喘、顽固性瘙痒、口腔溃疡、干燥综合症治疗
总院专家门诊:周一上午、周三上午、四上午
闵行专家门诊:周二全天
浦东特约门诊:周五上午
韩力主任医师、硕导
擅长:恶性肿瘤中医治疗、脾胃病(消化系统疾病)、老年病疑难杂症治疗
总院专家门诊:周一上午、周六上午
总院特约门诊:周二上午
总院专病门诊:周四下午
王义成主任医师、特聘专家
擅长:中医脉管病如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静脉性下肢溃疡、下肢淋巴水肿、皮肤血管炎治疗
总院专家门诊:周三上午,周六上午
邵国强副主任医师
擅长:蛋白尿、慢性肾功能不全、免疫系骨关节病、膀胱前列腺疾病治疗
总院专家门诊:周一上午、周二上午、周六上午
闵行专家门诊:周三上午
浦东专家门诊:周四下午
贾丽娜副主任医师
擅长:月经病、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更年期综合征的治疗。
总院专家门诊:周三上午、周四上午
孙怡婕副主任医师
擅长:糖尿病肾病、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结节、肥胖治疗
总院专家门诊:周一下午、周三下午
许海柱副主任医师
擅长:肺小结节、胃炎、肠化生、老年便秘治疗
总院专家门诊:周二下午、周五上午
文
中医科程雪桦李亚明
编辑
宣传科吴麒敏
原标题:《《24节气中医养生》大暑:湿蒸桑拿天,消暑祛湿阳气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