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一家赔一家北京24小时便利店生存状况不乐观
便利店这一风靡全球的商业业态,目前在北京的生存状况却不容乐观。上周,伴随着在小西天的便利店悄然关张,上海华联这个超市巨头在北京的20多家便利店正式宣告“全*覆没”;由于资金及货品全面短缺,超市发便利店正在四处寻找买家;甚至就连全球便利店老大7—11,2004年在北京开业当年即亏损959万元,2005年中期又亏损700万元,最近半年来没有开出一家新店。
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也慨叹,24小时便利店目前是开一家赔一家。
成本高企难以为继
5月29日晚上10时,位于车公庄大街上的这家快客便利店灯火通明,但店堂里连同在内却仅有3名顾客。“开业一年多来,差不多每天晚上都是这样。”便利店工作人员告诉,由于夜间顾客骤降,现在已经开始考虑改变24小时营业的方式,每天仅开到夜间11时。“这也是没办法,毕竟夜间还要通宵开灯,我们上班也需要三班倒,成本压力太大。”同样的问题不仅仅出现在这些小型便利店身上。走访7—11前门店时也从工作人员处获悉,晚上光顾7—11的顾客平均比白天少了近7成。“有时候一整夜都不超过10个顾客。”
“24小时营业成本太高,便利店简直是开一家赔一家。”上海华联超市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连锁超市主要是靠规模换取效益,而“大本营”在外地的企业,本身在采购、物流、配送等环节上就不占便宜,如此一来,规模小但成本高的便利店业态就成为了其发展的“绊脚石”。腹背受敌步入亏损路实际上,有关部门对便利店一直给予了多种优惠及补贴条件。2004年,当时的北京市商委和市财*局联合出台的《对发展社区连锁超市、便利店企业给予银行贷款贴息的实施办法》中明确规定,年销售额达到6000万元以上的连锁企业,可以享受不超过900万元银行贷款额度的贴息的优惠条件。但是,这种仅仅针对实力雄厚的大型连锁企业的措施,却无法阻止大批中小型便利店步入亏损之路。“目前北京没有适合便利店发展的商业土壤。”一位不愿具名的本地超市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断言。他认为,南方地区由于气候温暖,夜生活相对丰富,夜间客流充足,适合便利店发展;而北京夜间气候偏冷,人们的夜生活也相对较少,便利店自然无人光顾。
此外,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北京的便利店实际上是“腹背受敌”——上有大卖场、超市的低价攻势,下还要面对为数众多的夫妻店、小卖部等,这些小门脸运营成本低,对便利店的冲击力很大,严重影响便利店的销售量。“便利店的价格也会高出大型超市10%到15%左右,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也十分有限。”
缺乏特色是致命弱点
但是,这些来自业内的说法并没有得到专家的认同。“所谓夜间顾客较少,竞争不过小卖部等等理由,实际上都只是表象。”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认为,便利店卖的不是商品,而是方便。让人更方便快捷地选择所需商品,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才是便利店的最大优势。北京便利店的致命弱点,就在于缺乏特色。
据了解,在美国、日本市场上,每家7—11门店除了卖热咖啡、自助冷饮、新鲜饭团和邮票外,还提供各种代收费服务、票务服务、代购服务、送货上门服务等等。7—11是提供预付电话卡的第一家美国公司,是美国最大的自助加油连锁服务店,它甚至还拥有美国最大的零售商atm络。有些门店甚至能够提供小额的贷款服务。
“总之,在这些国家便利店已经成为了一个让顾客在生活中离不开的场所,而这正是我们的便利店所没有做到的。”洪涛表示,市场的培养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过程。“便利店在国外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但进入中国的时间才不过短短十几年,要想让消费者认识和喜欢,并且最终习惯于便利店的消费模式,需要投资者对于市场的耐心培养。” (来源:北京 杨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