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血管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因为血供太好,我的右手比左手长了1公
TUhjnbcbe - 2024/3/26 17:05:00
白癜风治愈花多少钱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yyq/150901/4689217.html
                            

原创陶妈果壳病人收录于话题#骨与肌肉10个

我的右手,确切地说,是我的右前肢有缺陷,包括右侧前臂、手腕及手掌。

疼痛与丑陋,一忍就是十几年

第一次发觉自己的右手不太对劲,大概是在小学二年级。写作业一旦写得久了些,右手沿无名指、小指向上顺着手臂的外侧一直到手肘处便开始隐隐作痛,以至于总是写不了多久就得停下来缓缓。彼时年纪虽小,心眼却大,以为是写作业太刻苦才导致的隐痛,于是也从没向父母提起。

疼痛就这样持续到了三四年级,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不写作业的时候,右手臂外侧也会隐隐作痛。母亲那时是我们单位的厂医,她检查了一番之后,说疼痛沿神经走行,可能是神经性的。她给我吃了一些维生素片用于营养神经,但似乎也不大管用。因为疼痛对我并未造成太多活动障碍,我也并没有将它放在心上。

就这样,右手这种隐隐不明朗的疼痛,陪伴着我渐渐长大。小点的时候,跑方、攻城、投沙包、跳皮筋等民间娱乐活动我一个不落,后来我还学会了游泳、羽毛球、排球等等运动。在这些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我似乎早已经习惯并适应了右手的疼痛感,并未让它对我的运动表现有太大的实质影响。

然而,尽管我已经做到可以与疼痛好好相处,却无法忽视右手的丑陋。大约三四年级时,我发现我的右手颜色比左手要深一些,隐约还能看到些许暗红的色沉,像斑块一样贴在皮肤上;手背上有两条暴出的青筋,仿佛要撑开皮肤;一旦到了冬天,右手的皮肤常常皴裂。相比修长、白净的左手,我的右手仿佛是从怪物身上借来一般。七十年代的父母多半比较辛苦,无暇顾及孩子的小变化,而孩子们也都擅长隐忍,不懂诉说。右手怪异的模样成为了我的心病,不论何时,我总会下意识用左手去掩盖它,希望不要被别人看见。

出现肿胀和包块,母亲带我四处求医

从小我就喜欢运动。因为习惯了疼痛,在运动时我也觉得自己身体并无异常。到了大学,我仍选择参加校排球队。排球训练对手部的力量要求很高,接发球、托球、扣球等是最基本的训练。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训练增加,我的右手手腕开始出现水肿情况。在疼得比较厉害的时候我会贴膏药试着缓解,也没想过去做检查。

带着肿胀的右手,我顺利大学毕业并进入到母亲工作的单位参加工作。按说不打球之后,手腕肿胀应该逐渐消失,但它不仅没有消失的迹象,反而在右前臂的中段尺侧还出现一个小包块,约莫一年左右就长到了半个核桃一般大,看起来十分突兀。

这个包块出现后,母亲立刻带着我去找我们单位的医生拍了一张X光片。片子里,能看到右手腕部位尺骨的骨质与正常的骨质不同,尺骨的骨髓腔里有很清晰的阴影,其中比较大的阴影位置正好和那个奇怪的包块位置吻合,阴影里那种不明物质几乎要顶破骨皮质。

母亲带着这张片子奔波医院。那段时间,母亲经常抚摸我的右手腕,问我疼不疼。有一次我俩躺在床上,她握着我的右手,眼神很奇怪,除了心疼之外还有一些我看不懂的情绪。直到我有了女儿后,才明白那眼神里,还有当时我看不懂的歉意。多年以后,母亲才说起她那时表面平静,却时常在深夜哭泣;而父亲是宁愿那个东西长在他脑子里,而不是我的身上——这也是多年后他才主动说起的。

半个月的奔波,母亲没有得到任何有价值的诊断结果。她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

第一个下结论的是一个年轻的男医生,他拿着片子说:“这里是长了瘤,可能是骨巨细胞瘤,当然也可能是别的……骨血管瘤之类的……”

我不知道骨巨细胞瘤是什么,下意识地看了一眼母亲,她面无表情,嘴唇紧闭,一张脸看上去很暗。

后来,我们又找到一个老医生,他肯定地说是血管瘤,还给出一了系列诊断依据。在他的解释下,我们才发现我的右前臂比左前臂长,且温度明显比左臂高,他说这是血运丰富导致的。接下来又让母亲领着我去做了几项检查。

作者双手近日照片,右手明显更长(图片左侧为右手)丨作者提供

这中间辗转检查的事情我记不大清楚,只记得最后得到骨血管瘤这个肯定的答案后,母亲的表情一下变得轻松了。

当天晚上母亲带我和她同学们一起吃饭时缓缓说道,听到骨巨细胞瘤的时候,她人差点没当场栽倒。这时我这才明白,骨巨细胞瘤很可能是不太好的疾病。

年轻的我懵懂又无畏,从不曾设想失去右手或生命意味着什么。原来“虚惊一场”背后是巨大的压力,绕过了我,却爬上了父母的肩头。

放疗一年,右手缺陷终于告一段落

确诊骨血管瘤之后,母医院进一步做了全身扫描检查。

结果出来,我是幸运的——除了右前肢病变之外,身体的其他部位都干干净净。医生对此提出可以采用放射治疗:通过X射线来杀死血管瘤,但同时也会损失一些好的细胞。

母亲有位同事的同医院做放疗的主任。她说这种病常见,放疗效果很好,并且时机刚好。如果年幼时发现并采用放疗,会影响腕关节的生长发育,导致我的右手永远长不大。

放疗,首先需要在机器上做精准定位。主任亲自上阵,在我的胳膊上画了紫红色标记。其次,治疗时,标记以外的地方要用铅块或铅袋挡住,避免其他正常组织受到损伤。

放疗隔天做一次,第一疗程一共做了两周。

我的放疗部位是四肢骨的远端,所以在第一疗程中我并没有感到有什么明显的副作用。但其他做放疗的病友们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和我一起接受放疗的有一个得了脑瘤的女孩,脸上画着紫红色的记号。放疗对她的副作用很大,总是吃不下饭,恶心,浑身都不舒服。

还有一个11岁的小男孩,被确诊为鼻咽癌。外表看他与常人无异,干净整洁,但缺乏同龄孩子的活力,格外“沉稳”。病友说父母每天都过得无比艰难,仿佛天都塌了。

第二个疗程在间隔半年后进行。到我第三次再去的时候,医生说放疗效果挺好,第三次放疗就不用做了。

22岁确诊,23岁放疗结束,陪伴我16年的右手缺陷,终于告一段落。

24岁这年,我也顺利迈入人生新阶段,嫁给了我现在的先生。

17年后再复发,“抗病”旅程不算顺利

婚后的家庭生活简单平静,我从心理上已经能够做到完全忽视右手的丑陋。运动上,除了父女俩去滑雪不带我以及自动屏蔽了所有球类运动之外,别的几乎不受影响。之前的肿胀、突起、疼痛完全消失。除了右手还是那么丑陋,右臂长短与温度与左臂有差别之外,其他与常人无异。

转眼17年过去了,在40岁这年,一次意外情况下,我的右前臂不小心撞在门框上,瞬间疼到无法呼吸。这时我才意识到,疼痛并非突发,早在不知什么时候起,只要遇上天气变化,我的右臂就会疼痛,有时连疼好几天。因为从小熟悉这种痛感,我便不自觉地选择忍耐并忽视它,直到发生这次小意外。

因为17年前曾确诊并治疗过,所以我并没有什么不安的感受,自己挑了个空医院。医生看着片子,非常焦虑地对我说:“你赶紧去北京吧,这个病咱们这儿看不了。”这下反倒换我安慰她:“没事儿没事儿,这是血管瘤,没有大碍的。”

拿着结果,回家和先生商量,他强烈建议去北京复查。

于是,先生出马,医院工作的同学帮忙安排做各项相关检查。这次的检查仪器更加先进,不但对骨头做了扫描,还对血管、肌肉一并做了扫描。

结果出来,骨头已经糠了,病变侵袭了周围的血管、肌肉,呈弥漫性分布。接诊的医生判断,这种情况,首先排除了介入治疗的可能性;接着,翻看了之前的病历,17年前的放疗已经使用了最大剂量,再做放疗的话,有可能引起其他恶性病变;最后,手术治疗的风险比较高,一是骨髓腔里的病灶无法完整取出,二是右手将面临丧失部分功能的风险,比如手腕无法抬起,手指不能抓握等等。这么盘算下来,三条路都堵得死死的,换句话说,就是没治了。

医生分析完,用怜悯的口气说:“血管瘤确实是比较容易复发的,虽说是良性疾病,但在这一点上还是有点偏恶性的。”

医院大楼,外面正下着小雨,先生站在我身边,脸色微红,连带眼眶也有点红了。

我也觉得泄气——病都已经查明白了,却没有一个治疗方案可以选择,这事儿确实有点儿无法接受。

隔天,我们带着以往所有的结果和病历,医院就诊,那里也没有更好的治疗手段可以提供。

乐观的态度,原来也可以是治病良方

医院没有得到确切的治疗方案,我们还是有点不甘心。

最后,我们又来到17年前给我医院。以前的老主任已经退休了,这次遇到一个中年男医生,说话声音洪亮。他认真看完了我的所有资料后说:“你这放疗做得挺成功啊,恢复得也很好,现在状态也很不错啊!”一顿猛夸之后,他嘱咐我,保持现状就行,注意别受外伤;如果受伤骨折,就赶紧来北京做补救。

我喜欢这个“乐观”的医生!虽然右手的病灶还是没有合适的治疗方法,但我内心的郁结似乎已然被他解开。原来医生的主观态度和决策建议,也可以改变就医者的心态。他说的这段话让我明白,面对不太乐观的事实,还可以选择另一种对待疾病的态度。右手多年的缺陷,并不是只有“治疗”,才是唯一结局。

我们选择全面接受他的建议。心满意足地,顶着百年不遇的大雪回家了。

就这样,我和我的骨血管瘤又相处了11年。在这11年里,我不再是努力地去习惯它时有时无的疼痛,或是忽视它不那么好看的外观,我能够主动接纳它的存在,我学会了与它和平相处,甚至互相照顾。

这段时间里,闲不住的我,也开始尝试练习瑜伽,用这种古老方式来试探右手运动机能的边界在哪。也是在这种不断的尝试中,我学会了保护与妥协。

缺陷也是一种“收获”

因为缺陷,先生变得小心周到,天气不好会叮嘱我不要骑车上下班。

因为脆弱,我会回避一些有点危险的活动,减少受伤风险。

因为疼痛,我现在练得左手能一把拎起炒勺盛菜。

缺陷无法修正,那就一定要善加利用,发挥它的最大价值:

字写得难看,赖它;

包子捏不出褶,赖它;

拖鞋勾得一只大一只小,赖它。

我的右手最终教会我:

1、病在你身上的时候,可能最疼的人不是你,而是你的亲人;

2、接纳自己的一切,尤其是不如人意的那一部分更要完全接纳;

3、感谢并珍惜缺陷,它可能是上苍赐予你的另类庇佑。

作者右手近日照片丨作者提供

医生点评

曾浩

广西医院脊柱骨病外科主治医师

对于骨肿瘤的诊断,病理诊断是金标准。本文作者未提供病理诊断资料,只提供了医师通过影像学资料判断为右前臂血管瘤的文字信息。因此,下面我就骨血管瘤相关知识进行简单介绍。

骨血管瘤(hemangiomaofbone)是骨的良性病变,由新生的毛细血管或海绵状血管构成,也可以由静脉血管构成。血管瘤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中年以后发生率更高。

绝大部分血管瘤无症状,有症状血管瘤多见于青少年,10-30岁多见。血管瘤可见于全身任何骨,但最常见部位为椎体,其发病率依次为颅骨、肱骨及手足骨。长骨(正如作者右前臂)的血管瘤早期无症状,逐渐随肿瘤体积的增大出现隐痛,加重呈持续性,当肿瘤突破骨时可引起软组织水肿及病理骨折,骨折会导致局部较大血肿。

对于无症状椎体血管瘤无须手术治疗,当血管瘤占据椎体大部分,有导致病理骨折风险时应该积极治疗;对于肢体或颅骨的血管瘤可行整块切除术;对于较小病灶还可病灶内注射硬化剂;对于不易手术的血管瘤可采用放射治疗。放疗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手术后的辅助治疗。

导管动脉栓塞术,既可作为诊断,又可以是独立的治疗,通过栓塞可以大幅度减少血供,缓解临床症状,也可以为手术创造条件,对于不易切除的和放疗后仍有症状的病人有较大应用价值。

血管瘤特别是不需要手术治疗的无症状血管瘤应该定期随访,观察有无变化。目前还未见到血管瘤恶变的报道。

总之,骨血管瘤是个良性疾病,绝大部分不需要治疗,预后较好。尊重科学,医院就医,保持良好的心态是战胜此类疾病的关键。由于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一大批新的辅助化疗药出现,癌症患者的生存率已大幅提升。目前,某些癌症能够达到基本甚至彻底治愈(如某类型甲状腺癌,某类型鼻咽癌和某类型淋巴瘤等),人们不再像过去一样“谈癌色变”。

个人经历分享不构成诊疗建议,不能取代医生对特定患者的个体化判断,如有就医院。

作者:陶妈

原标题:《因为“血供”太好,我的右手比左手长了1公分》

1
查看完整版本: 因为血供太好,我的右手比左手长了1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