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血管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郝迎学眼眶血管畸形治疗策略
TUhjnbcbe - 2023/7/25 23:39:00


  眼眶是血管畸形好发部位之一,由于其距离眼动脉,眼静脉近,手术风险大,是血管畸形治疗领域的难点问题之一,截止目前,本科室已经治疗眼眶周围静脉畸形17例,包括两例动静脉畸形,15例静脉畸形,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


  眼眶周围静脉畸形是一种先天性的血管性疾病,以薄壁血管内皮和畸形平滑肌细胞构成扩张的血管腔隙为特征,可起源于动脉、静脉或淋巴管,根据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研究学会(TheInternationalSocietyfortheStudyofVascularAnomalies,ISSVA)分类,可将关于眼部血管畸形分为单纯静脉畸形和包含静脉,淋巴成分的混合畸形以及动静脉畸形;临床上因治疗需要,常需根据病变所在部位,将眼眶周围血管畸形分为表浅型(Superficial)、深部型(Deep)、混合型(Combined)和复杂型(Complex),或简单分为眶内型(Intraorbital)和眶周型(Periorbital),其中临床最常见的为浅表型静脉畸形,占比达85%以上。


  浅表型静脉畸形诊断比较容易,最突出的体征为站立时眼眶周围有明显质软包块,平卧位后消失,无压痛等其他症状,磁共振检查或者CT检查常常是阴性结果,因为平卧位后血流排空,常常无法显影,我们科室经验是嘱患者站立行超声检查,明确血管瘤位置,距离皮肤距离,距离眼球距离等信息,确定穿刺位置,拟注射硬化剂量,并在体表做好标记,再嘱患者平卧,超声引导下穿刺。硬化剂注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两个关键问题,一,穿刺时要注意是否损伤眼球,可将瘤腔推向眼眶上方,虽然增加穿刺难度,但是可以避免损伤眼球,有学者报道眼眶浅表型静脉畸形治疗后出现角膜炎,可能是穿透上眼睑后硬化剂渗漏引起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大量清水冲洗即可,或者酌情使用滴眼液可以缓解症状。二,硬化剂的用量一定要准确评估,术前站立位超声检查时,就需要明确硬化剂用量,剂量过大可能会导致硬化剂回流到正常静脉,因为眼部回流静脉较细,迂曲较多,硬化剂回流速度慢,容易损伤正常静脉,术后出现静脉炎。为了避免此类情况,本科室常采用双针法穿刺,将过多的硬化剂从对侧头皮针引流出来,这种方法需要比较精准的穿刺技巧,如果穿刺过程中发现作为引流的头皮针没有泡沫溢出,需要停止注射,并调整方向。因为头面部组织疏松,浅表型静脉畸形短期内会出现肿胀,严重者甚至无法睁眼,这种肿胀一般仅仅局限于患者眼部周围,一周左右可以完全消肿,如果出现肿胀持续性加重,范围扩大,或者出现头痛,发胀等情况,则需要立即行CT检查予以明确,及时处理。


  眼眶周围动静脉畸形相对少见,与静脉畸形容易鉴别,体征有明显的搏动性包块,头颈部血管成像可明确诊断。动静脉畸形在治疗上风险相对较大,一般眼眶周围动静脉畸形来源于颈外动脉分支,也有部分来源于颈内动脉-眼动脉分支,这种情况尤其要注意,栓塞过程一定准确超选,经皮瘤巢穿刺也要注意,穿刺过程中切忌穿刺到动脉端,否则会造成术后失明的严重后果。本科室在治疗方案是首先经同侧颈外动脉造影检查,明确瘤巢后,经皮穿刺瘤巢并造影检查,确定无误后视情况填塞弹簧圈或者注射无水乙醇,无水乙醇的用量目前有两种判断标准,一,包块搏动消失;二,经动脉途径造影检查;根据本科室经验,以上两种方案均存在一定局限性,因为经皮穿刺会引起皮下出血,动脉压力大,很快就形成血肿,压迫瘤巢而导致搏动消失或者造影检查无法发现瘤巢,等消肿或者血肿吸收后,搏动再次出现,所以在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反复穿刺导致皮下血肿。


  还有部分眼眶内血管畸形,治疗更为复杂,风险也增大,治疗方案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看,首先要明确诊断,然后根据血管畸形部位,引流静脉情况,瘤巢情况综合判断,总之与其他血管畸形相比较,眼眶周围属于血管畸形高发部位,且手术风险大,是血管畸形手术并发症最容易发生的部位,在手术过程中一定要确保安全。

查看原文请复制下方链接到浏览器查看:

1
查看完整版本: 郝迎学眼眶血管畸形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