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炎是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情况,大家熟悉的发烧、咽喉肿痛等都属于发炎。关于炎症,大家都觉得它是不好的,只会带来“红肿热痛”等一系列的不适,但凡事都有两面性,炎症也是一样。
1
一定程度的炎症
有助于锻炼免疫力
所谓炎症,其实是机体对致炎因素引起损伤的防御反应。即当各种因素导致机体损伤时,人体会启动免疫系统抵抗外敌、修复受损组织,这一过程中会释放炎症因子。
如果免疫反应强烈,自身的细胞受到“池鱼之殃”,炎症因子大量释放,就会发生炎症。也就是说,炎症也是机体免疫反应的结果。
轻微的炎症,其实有助于锻炼自身的免疫力。比如:感冒时,机体会迅速做出反应,产生大量的免疫细胞、抗体等,帮助我们对抗病菌。一般来说,感冒症状一周左右即可消失,而抗体会继续存在体内,有助于避免再次发生同类病菌感染。
普通的感冒炎症,一般不用急着消炎。但若是免疫力低下者(如:婴幼儿、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一周后病情反而加重者,或伴有其他并发症等等,则另当别论。
2
炎症可在短时间内致命
也可诱发慢性疾病
炎症虽有一定好处,但不能过。一旦炎症发展到机体难以掌控的程度,就可对组织器官造成损伤,诱发疾病甚至癌症。
1急性炎症:发病急,可迅速致命
急性炎症以红肿热痛为主要表现,症状普通,易与很多疾病混淆,且起病急、进展快,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在发病几天甚至几小时后就出现恶化,有可能危及生命。比如:
①急性胰腺炎
胰腺分泌的胰液具有消化作用,如果暴饮暴食、过度饮酒等造成胰液反流,就会导致胰腺间质细胞被“消化”,引起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不仅会造成胰腺坏死,还可能引起全身器官的炎症反应,出现消化道出血、败血症、呼吸衰竭、肾衰竭等并发症,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有数据显示:普通急性胰腺炎死亡率约为5%~10%,而重症的急性胰腺炎死亡率高达30%~50%,其危险程度并不低于癌症。因此,急性胰腺炎也被称为"炎症之王"。
:饭后出现突发性的上腹部正中或偏左处钝痛、刀割样疼痛,呈阵发性加剧,并可能伴有腹胀、恶心呕吐、发热、*疸等症状。
②暴发性心肌炎
当病*、细菌或寄生虫等侵入心脏,感染心肌细胞并大量繁殖时,就可能导致心肌炎,其中暴发性心肌炎最为危险。
它通常在严重感冒、腹泻、极度疲劳时出现,在2~3天内可造成心肌组织水肿和功能障碍,引发休克、心肌坏死、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
如果治疗不及时,死亡率可能超过50%,但及时治疗,则可降低到5%以下。
:如果有乏力、胸闷、头晕、流涕、咽痛、发热、鼻塞等疑似感冒症状,持续3天以上并明显加重,就可能是心肌炎。
③急性会厌炎
会厌是覆盖在气管上的一块软骨,起病时常被误以为是感冒,很容易延误病情。它不仅容易导致严重的喉头水肿和疼痛,还会压迫呼吸道导致呼吸梗阻,患者可能因此窒息死亡。
:6~12小时内突然出现咳嗽、咽痛、声嘶、气急、高热症状,很快恶化为吞咽困难、流口水、呼吸困难以及吸气性哮鸣等。
2慢性炎症:易诱发慢性疾病
反复发生的急性炎症可转为慢性炎症,其症状不明显,可持续存在数月甚至数年,而长期存在的慢性炎症可诱发多种慢性疾病,包括癌症。
①诱发癌症
国家癌症研究中心曾有报告显示,世界上1/6的癌症由细菌、病*感染引起,而这些感染多数就是我们俗称的“发炎”。比如: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导致胃炎,甚至逐步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胃癌。有数据显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患胃癌的几率是普通人的4~6倍!
乙肝及丙肝病*感染可导致肝炎,慢性肝炎会让肝脏长期处于受损-修复过程,增加肝癌风险;
高危型HPV病*感染可引发宫颈炎,持续感染则可导致宫颈癌的发生,数据显示,90%以上的宫颈癌患者伴有高危型HPV病*感染。
此外,非病菌性慢性炎症也会诱导癌症发生,比如前面提到的胰腺炎,如果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可造成胰腺组织纤维化或钙化,诱发慢性胰腺炎,使胰腺癌的发病率增加10~20倍!
②诱发动脉粥样硬化、血栓
炎症其实也是动脉硬化及血栓的危险因素之一。一方面,它会破坏血管内皮,但人体免疫机制又会自行修复受损组织。如此反复,就会造成血管内皮增厚,脂质等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从而诱发动脉粥样硬化。
另一方面,“炎症因子”会激活白细胞,与血小板发生反应形成血栓。若血栓形成在心脏,可出现心肌梗死;在脑动脉,可发生脑卒中;若肾脏、肠道动脉发生血栓,可出现肾脏血栓、肠系膜动脉栓塞。
此外,年还有研究显示,炎症会引发情绪低落、缺乏食欲、睡眠不佳等抑郁状态。
3
3项指标异常
可能提示身体炎症
无论是急性炎症还是慢性炎症,都应该引起重视。但很多慢性炎症无明显症状,有些人即使患上也不自知,等到发生疾病时才后悔。怎样才能知道身体是否有炎症?警惕下列3项指标异常:
1C反应蛋白
血检中的C反应蛋白可用于判断急性炎症,正常参考值为0~10mg/L。当机体发生急性炎症时,肝脏会迅速合成分泌C反应蛋白,导致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急剧上升。
还有一个指标叫“超敏C反应蛋白”,它相对敏感,可用于伴随慢性炎症疾病的风险评估(如:心血管病风险评估),正常参考值为0~3mg/L。有研究显示,超敏C反应蛋白高,心梗的风险是正常人的3倍。
2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
血清淀粉样蛋白A正常参考值为0-10mg/L,其有急性期和组成型两种主要亚型。急性期SAA浓度水平在感染3~6小时开始升高,清除病原体后可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是反映机体感染情况和炎症恢复的灵敏指标。
它还可以与其他指标联合运用,用于鉴别细菌性或病*性感染,弥补目前常用炎症标志物不能提示病*感染的不足。
3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并附着在血红蛋白上形成的,其正常参考值为4.8%~5.6%,升高也可能提示人体存在炎症。
糖化血红蛋白升高,提示过去2~3个月内血糖水平较高。长期升高的血糖会与酶及其它蛋白质分子发生反应,形成高级糖酵解终产物AGEs,而AGEs具有高度炎症性。
4
吃对饮食
给身体“消炎”
如果炎症较严重或存在慢性炎症,应及时就医,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消炎药。生活中,适当调整饮食,也有助于“消炎”。
1适当降低碳水比例
大量证据表明,炎症反应与血糖密切相关。一方面,血糖水平升高会加快葡萄糖氧化,增加自由基产生;另一方面,血糖上升会使胰岛素水平、某些酶活性上升,增加促炎脂类介质,从而提升炎症因子水平。
长期精细化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不仅会增加糖尿病风险,也不利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此时,我们要适当控制碳水的摄入,也要用部分全谷物碳水化合物代替精白米饭,包括粗杂粮、薯类(如:小米、黑米、豆类、红薯、土豆等)。一方面,能帮助控糖减少炎症因子,另一方面,全谷类食物还能帮助改善肠道菌群,降低机体炎症水平,从而改善或抑制炎症的发生。
2协调脂肪酸比例
研究表明,ω-3脂肪酸和ω-6脂肪酸的比例,与炎症反应关系很大。前者有利于降低炎症反应,而后者却会升高炎症反应。如果两者的比例达到1:10,炎症反应会变得很严重。
我国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推荐,ω-3脂肪酸和ω-6脂肪酸的比例为1:4~6比较好,可适当选择牡丹籽油、橄榄油、亚麻籽油等,也可与其他食用油交替搭配食用。
部分鱼类,如:秋刀鱼、沙丁鱼、三文鱼等;干果类,如:碧根果、榛子、杏仁等,含ω-3脂肪酸也比较多,可以适当多吃。
3增加抗氧化食物
食物中的抗氧化物质是最重要的抗炎成分之一,特别是多酚类物质,如:儿茶素、绿原酸、异*酮、花青素、槲皮素等,它能减少自由基,抑制炎症途径的激活机制,还能促进代谢,改善肝脏解*作用。
绿茶富含儿茶素;咖啡富含绿原酸;大豆及其制品富含异*酮;桑葚、蓝莓等富含花青素;红洋葱、西芹、柑橘类水果等富含槲皮素……这些食物平时可以适当多吃。
还有研究证明,部分香辛料也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特别是姜和姜*,可以适当摄入。
此外,低温烹调、多喝水、戒烟戒酒、适当运动、学会放松、避免病菌感染等也有助于减少身体炎症水平,为健康“加油”。
(我是大医生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