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血管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彩色笔记血液系统20分第5节出血 [复制链接]

1#
第5节:出血性疾病

一、发病机制分类

1.血管壁功能异常:常见的是过敏性紫癜。还有败血症、结缔组织病、糖尿病。

2.血小板异常:常见的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血小板增多→原发性出血型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术后。

血小板减少→破坏过多(ITP)、消耗过多(DIC)、生成减少(再障)、分布异常(脾亢)。

3.凝血异常:常见的是血友病(因子Ⅷ、Ⅸ、XI抗体异常)。

二、诊断:皮肤黏膜出血、紫癜等多为血管、血小板异常所致;而深部血肿、关节出血等多与凝血障碍有关。

三、常用止血凝血障碍检查的临床意义

1.出血时间(BT):一般出血性疾病都会有出血时间的延长。

2.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正常参考值30-45秒。

①因子Ⅰ、Ⅱ、Ⅴ、Ⅷ、Ⅸ、Ⅹ、Ⅺ、Ⅻ缺乏;

②慢性肝病、维生素K缺乏、DIC、纤溶亢进等所致的多种凝血因子缺乏;

③抗凝物质增多,因此它是肝素抗凝治疗中的一项重要监测指标。

血友病由于是凝血因子Ⅷ、Ⅸ、Ⅺ的异常,所以APTT延长+PT正常=血友病

3.凝血酶原时间(PT):它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0.8~1.2。

①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症;这里注意没有血友病凝血因子Ⅷ、Ⅸ、Ⅺ的异常,所以血友病的PT值是正常的。

②慢性肝病、阻塞性*疸、维生素K缺乏、纤溶亢进、DIC后期、抗凝药(如双香豆素)的应用等引起的上述凝血因子缺乏;

③可用做双香豆素抗凝治疗的监测指标,INR达到2.0~3.0为宜。

要知道慢性肝病、维生素K缺乏、DIC这三个APTT和PT值都延长。

4.凝血酶时间(TT):跟纤维蛋白有关!延长见于:

①循环中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明显增高(说的就是肝素)

②肝素样物质增多

③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

④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或严重的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5.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阳性提示的就是DIC。

6.D-二聚体:DIC患者D-二聚体是增高的。还可以用来检测纤溶亢进(血FDP也可以,它和D-二聚体一样)。

7.PC-检测抗凝异常;渗血---凝血功能障碍;血友病甲缺乏8因子;检测肝素用APTT,检测DIC用3P。

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血管壁功能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它是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发生变态反应,引起广泛的小血管炎、使小动脉的毛细血管通透性、脆性增加,伴渗出性出血、水肿。

一、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1.单纯型(紫癜型):是最常见类型,主要表现为双下肢与臀部对称性紫癜(双下肢臀部对称)。

2.腹型(Henoch型):除了皮肤紫癜外,还有一些消化道症状和体征,如恶心、呕吐、腹泻、便血、腹痛等。

3.关节型(Schonlein型):除了皮肤紫癜外还有一些关节肿胀疼痛。呈游走性、反复性。经数日而愈,不遗留关节畸形。

4.肾型:在皮肤紫癜基础上,出现血尿、蛋白尿及管型尿。

5.混合型:皮肤紫癜合并两项或以上其他临床表现。

一一对应(题眼)紫癜+消化道症状=腹型紫癜;

紫癜+泌尿系统症状=肾型紫癜;

紫癜+关节症状=关节型。

实验室检查: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束臂试验)阳性→过敏性紫癜

二、治疗:两个紫癜(过敏性和血小板减小性)的治疗都用糖皮质激素。

1.一般治疗;2.糖皮质激素。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一、概述

ITP属于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最常见的一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点为血小板寿命缩短,骨髓巨核细胞增多但成熟障碍,以幼稚型为主(没有选颗粒细胞)。血小板更新率加速。急性多见于儿童,慢性好发于青年女性。

二、发病机制

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血小板寿命缩短及出现抗血小板自身抗体为特征。

三、临床表现

主要是出血,除皮肤黏膜出血外,还有内脏出血。脾不增大。

四、实验室检查

1.血小板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L。

2.骨髓象:发育成熟障碍→幼稚、颗粒型巨核细胞增多、产板型巨核细胞减少。

3.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和血小板相关补体(PAC3):多数阳性。这个东西只要在题干里出现了,那考你的就是ITP,没有别的。

这里要注意与再障相鉴别:再障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都减少,而ITP只有血小板减少(<)。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出血+血小板减少=ITP

1.多次检验血小板计数减少。

2.脾不大或轻度肿大,和再障有点类似。

3.骨髓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伴有成熟障碍。

4.激素和切脾治疗有效。

六、治疗

1.糖皮质激素:慢性ITP首选。

2.脾切除:糖皮质激素治疗3-6个月无效可以切除。

3.免疫抑制剂:最常用长春新碱。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一、概述

其特点是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首先出现短暂的高凝状态,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沉着,形成广泛的微血栓,继之出现消耗性低凝状态并发继发性纤溶亢进。临床表现为出血、栓塞、微循环障碍及溶血等。它的核心就是消耗性的高凝+消耗性的低凝。(刚开始是一个高凝状态,把一些凝血因子消耗光了,到后来就成了一个低凝状态)

二、病因

诱发DIC的原因以细菌感染最多见,尤其是革兰阴性菌。其次是恶性肿瘤、严重创伤及病理产科。

三、临床表现DIC的病人是早期栓塞,晚期出血。

四、发病机制

严重感染可致血管内皮受损激活内源或外源途径;感染、创伤、手术等可致组织损伤激活外源途径(造成DIC主要途径)。如果两个途径同时启动,见于严重感染。

五、实验室检查

(1)血小板<×/L或进行性下降。

(2)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1.5g/L或进行性下降。

(3)PT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或APTT缩短或延长10秒以上。

(4)3P试验阳性,但DIC晚期可阴性。

(5)FDP增高。

(6)D-二聚体升高或阳性,或3P试验阳性或血浆FDP>20mg/L。

六、治疗

1.消除诱因,治疗原发病。

2.早期高凝用肝素。肝素治疗监护最常用指标为APTT。

3.抗血小板药。

4.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

5.晚期低凝用抗纤溶治疗(补充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消耗性低凝期首选输新鲜血浆;纤溶亢进期禁用肝素;早期不能用抗纤溶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