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又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极其凶险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了解其关键防治措施,对于降低疾病风险、挽救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常见的原因是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形成血栓,使血管堵塞;也可能是心源性栓子脱落,随血流进入脑动脉,引起栓塞;此外,还有一些少见的原因,如血管炎、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凝血异常等。
当发生急性脑梗死时,时间就是生命。一旦发现身边有人出现疑似脑梗死的症状,如突然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口角歪斜、言语不清、视物模糊、头晕、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要让患者保持安静、平卧,解开领口的扣子和腰带,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果患者有呕吐,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导致窒息。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法包括静脉溶栓、血管内介入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纤、脑保护等。静脉溶栓是目前最重要的恢复血流措施,常用药物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但溶栓治疗有严格的时间窗限制,一般要求在发病4.5小时内(部分情况可延长至6小时)进行,因此早期识别和快速转运至关重要。血管内介入治疗包括动脉溶栓、机械取栓、血管成形术等,适用于一些大血管闭塞且符合适应证的患者,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预后。
在药物治疗方面,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预防血栓的进一步形成;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等,可用于一些特定类型的脑梗死患者,如心源性脑栓塞等,但抗凝治疗需要严格评估出血风险;降纤药物,如巴曲酶等,能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同时,还会使用一些脑保护药物,如依达拉奉、胞磷胆碱等,减轻脑组织的损伤,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预防急性脑梗死同样重要。对于高血压患者,要积极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90mmHg以下(对于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等患者,血压控制目标可能更严格),可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服药等方式实现。高血脂患者应降低血脂水平,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可通过饮食控制、运动锻炼以及服用他汀类药物等,将LDL-C降至目标值以下。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避免血糖波动过大,可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式,使血糖达标。
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能有效预防脑梗死。戒烟限酒,避免吸烟对血管内皮的损伤,减少酒精的摄入,降低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合理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豆类等富含营养的食物,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控制体重,避免肥胖。适度运动,每周进行至少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血管功能。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如颈动脉斑块、心房颤动等,也是预防脑梗死的重要措施。
总之,急性脑梗死虽然凶险,但通过早期识别、快速救治和积极预防,可以显著降低其危害。公众应提高对脑梗死的认识,了解其防治知识,一旦出现症状,立即就医,同时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保护自己的脑血管健康。#领航计划#
本文图片来源于版权方,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公司、组织、个人未经版权方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