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诚信单位 http://nb.ifeng.com/a/20180413/6502255_0.shtml医院对我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年,我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患病率高达32.9%。
相当于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患非酒精性脂肪肝。
我国的脂肪肝患病情况令人担忧,而这跟高脂饮食越来越流行脱不了关系。
长期吃高脂食物,易导致血脂升高,过多的血脂超过肝脏的代谢负荷,无法在肝细胞内完全代谢转化,就会逐渐沉积在肝细胞中。长此以往,就会发展成脂肪肝。
近日,哈佛生命实验室发布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天吃点葡萄就能降低血脂、保护肝脏。
01每天30颗护肝延寿
年7月份,美国长岛大学、哈佛生命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表了一项让人惊喜的研究。
研究主要目标是探索常吃葡萄能否调节高脂饮食对身体造成的不利影响。
研究以小鼠为对象,将其分为四组:标准饮食、标准饮食+5%标准化葡萄粉、高脂饮食、高脂饮食+5%标准化葡萄粉。
13周后,对小鼠肝脏进行生物标志物分析、基因表达测定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结果发现,当小鼠食用高脂饮食时,食用葡萄可以调节肝脏基因表达、预防氧化损伤、减少肝脏中的脂质积累,降低脂肪肝的风险。
甚至还能延长小鼠寿命,换算到人身上,就相当于增加了4-5年的寿命。
要达到这个效果得吃多少葡萄呢?
据研究者估计,5%标准化葡萄粉,相当于一个体重斤的人每天吃约克的新鲜葡萄。
克新鲜葡萄就相当于30颗葡萄,对于成年人是很容易做到的。
那么,这个研究对我们有什么用呢?
看到这里,如果你刚吃完大餐,例如大鱼大肉、炸鸡薯片、烧烤火锅等高脂食物,不妨再吃几颗葡萄。
有助于减少脂质在体内的积累,降低脂肪肝的风险。
02功效比维生素E强50倍
你有没有注意过长寿老人似乎总是扎堆出现在一个地方?
例如,我国新疆和俄罗斯高加索地区的长寿老人比例要高于其它地区。
还有些地方却像是被上天眷顾了一样,疾病很少降临。
如,法国城市图鲁斯居民患冠心病、动脉硬化、癌症等疾病的发病率非常低。
这是为什么呢?
研究人员对其分析发现,这些地区都盛产葡萄,并且常喝葡萄汁和葡萄酒。
科学工作者对葡萄的成分进行分析发现,葡萄含有白藜芦醇和原花青素等活性成分。
葡萄对人体的健康功效都来源于这些活性成分,研究者分别对这些活性成分的功效进行分析。
白藜芦醇
大量研究发现,何首乌、桑椹、苜蓿、土茯苓、虎杖、落花生等中草药中也都含有白藜芦醇。
白藜芦醇具有以下药理作用:
1.可以影响脂类代谢、抗血小板聚集、抗炎、抗过敏。
2.能够抗血栓。
3.具有抗动脉硬化和冠心病、高血脂症、缺血性心脏病的作用。
4.明显的抗氧化、抗自由基作用。
5.还能抑制肿瘤。
原花青素
葡萄中原花青素的含量非常丰富。
原花青素最突出的生物活性为抗氧化活性,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强效氧自由基清除剂和脂质过氧化抑制剂。
在人体内,它的抗氧化效果是维生素E的50倍,是维生素C的20倍。
此外,它还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抗致突变活性,对缺血性心律失常有预防作用,还有抗病毒和抗真菌活性、抗过敏作用、抗辐射作用和改善视力的作用。
由于原花青素优越的抗氧化活性和对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国外生产的原花青素制剂,已经像维生素一样成为了人们经常服用的美容防衰老保健食品了。
03颜色不同,功效不同
葡萄的颜色、品种不同,所含的营养成分和比例略有不同,其侧重的功效也不同。
1.红葡萄
红色的葡萄含逆转酶,有助于软化血管、活血化瘀,预防血栓。
研究证明,逆转酶可以减缓胆固醇在动脉壁上堆积,从而保护心脏,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病和中风。
因此,红色葡萄非常适合心血管病人食用,葡萄皮中的逆转酶含量最丰富,最好连皮一起吃。
2.黑葡萄
黑色葡萄中的钾、镁、钙等矿物质的含量要高于其他颜色的葡萄。
这些矿物质,有助于维持人体的离子平衡,对抗疲劳很有效。
因此,经常感觉疲惫无力、神经衰弱的人可以多吃。
3.紫葡萄
紫色葡萄富含花青素和类黄酮,这是2种强力抗氧化剂,能有效对抗、清除人体内的自由基。
它预防衰老的效果显著,不仅能减少皱纹,还能缓解老年人的视力退化问题。
因此,中老年人或者爱美的人可多吃紫色葡萄。
4.白绿色葡萄
白绿色葡萄在未熟透时偏青绿色,完全成熟后颜色发白。
白绿色葡萄可以补肺气、有润肺的功效。
因此,很适合咳嗽、患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吃。
八九月份,葡萄正当季,是吃葡萄的好季节,每日吃几颗好处多多,错过又要等一年。
参考资料
[1]DaveA,ParkE-J,KumarA,ParandeF,BeyoluD,IdleJR,PezzutoJM.ConsumptionofGrapesModulatesGeneExpression,Reduces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andExtendsLongevityinFemaleC57BL/6JMiceProvidedwithaHigh-FatWestern-PatternDiet.Foods.;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