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血管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浙江大学对炎症性肠病研究的最新进展B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早期证状的图片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41201/4527517.html

责编丨兮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是一类病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炎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近几年,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显著改变,我国IBD发病率呈持续增长的趋势,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常见消化系统疾病。IBD的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肠上皮屏障完整性破坏以及固有层的过度炎症反应。因此,揭示维持肠上皮屏障完整性的分子调控机制,不仅有助于深入认识IBD的发病机理,也可为疾病防治提供新靶点新策略。

肠上皮屏障主要由单层肠上皮细胞构成,需要不断更新以应对肠腔内潜在病原微生物、致癌物等的挑战,维持屏障完整性。快速更替而又屏障完整依赖于机体对肠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信号的精密调控。如细胞凋亡过多、肠道通透性增加,肠腔内容物可侵入肠道固有层而激活免疫应答,持续性炎性反应则诱发IBD。在此过程中,肠上皮细胞下固有层的免疫细胞一方面身先士卒冲在一线应对抗原入侵,另一方面分泌细胞因子支持肠上皮细胞存活,以尽力维持屏障的完整性。但是,临床上现行的增强上皮细胞增殖/存活的细胞因子靶向治疗方案疗效并不理想,主要是导致免疫反应紊乱。如果能发现功能专一、较少炎性副作用的介导上述两种细胞“对话”新分子,则具有科学价值和临床应用前景。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许正平/盛静浩课题组在TheEMBOJournal发表了题为Myeloidcellsprotectintestinalepithelialbarrierintegritythroughtheangiogenin/plexin-B2ax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鉴定了血管生成素(angiogenin,ANG)是肠道免疫细胞和上皮细胞“对话”的新介导分子,能通过功能受体PLXNB2平衡肠上皮细胞凋亡和增殖水平,维持肠上皮屏障完整,减缓肠炎进展。

具体而言,研究者首先发现在IBD患者肠道组织样本中ANG的表达量显著下调;进一步,采用Ang基因敲除小鼠和肠炎疾病模型,研究者证明该因子在髓系细胞中的缺失显著加重了小鼠肠炎症状。有意思的是,这种缺失并不影响肠道固有层髓系细胞的组成和功能,提示该因子可能通过旁分泌途径作用到其他细胞。为此,研究者在分子、细胞和动物水平探究证明了肠道髓系细胞可分泌ANG,通过膜受体PLXNB2介导调控肠上皮细胞内tRNA和rRNA代谢,进而平衡细胞的凋亡和增殖水平,最终有利于肠道稳态的维持。最后,该团队从预防和治疗两个层面揭示体外重组ANG蛋白可显著改善小鼠肠炎症状,为今后临床转化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总体上,该研究不仅证明肠道固有层髓系细胞分泌的ANG在保护肠道上皮细胞免于死亡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为探索IBD临床诊治新方案提供了新思路。

据悉,浙江大学医学院白荣盘博士后、孙德森博士生和陈木雄博士生为该论文的共同一作。许正平教授和盛静浩博士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